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家庭 >
家庭教育
培養勞動意識 樹立正確觀念
在勞動中收獲贏得未來幸福生活的能力
標簽:家庭教育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陳若葵
■陳若葵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從之前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分離出來,正式成為一門獨立課程。9月初,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將勞動課正式寫進課表。
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十年來第一次寫進黨代會的報告。此次課程標準的出臺,在學校教育領域明確了國家層面的規范要求。除了在學校方面推進,勞動教養也需要家庭的配合,家校合力,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回歸,使孩子們體會勞動如何創造美好生活,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然而,目前家庭在此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據北京社會管理研究基地、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學系近日對20980份調查問卷所做的統計分析顯示:當前中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足,勞動教育嚴重脫離日常生活。超九成中小學生都參與家務勞動,但家務勞動技能也不足,會炒菜做飯的比例較低;農村孩子大多不會干農活。不同學段中小學生的勞動時間和勞動技能都達不到規定標準,初高中學生的差距更大。
除了上學,孩子大部分時間與父母相處。與學科教育相比,勞動教育更具實踐性,也更容易在家庭中進行,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如何將勞動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之中,滲透于飲食起居、灑掃庭除之間,在日積月累的操練中從小培養孩子勞動意識,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勞動觀,是值得每個家庭認真探究的課題。
順勢而為不必為勞動而勞動
孩子模仿父母、長輩,搶著干這干那,卻被家人誤以為“添亂”或“應該讀書、做題、練琴、畫畫”的時候,其實恰是家長順勢而為引導孩子學習“干活兒”的好時機。與為了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明確的目的而讓孩子勞動相比,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學齡前的孩子看到家長擦地,照葫蘆畫瓢,結果跟涂鴉似的,地板被孩子越擦越臟;趁家人不注意,踩著小凳子,學著媽媽的樣子把衛生間的洗臉盆洗刷得干干凈凈,卻用了大量的洗手液,衛生間里濕漉漉一片,孩子身上的衣服也濕透了;拿刀切菜動作生疏,依然興趣十足……孩子諸如此類的嘗試常常令家長大呼小叫連忙制止,或指責孩子“幫倒忙”,或渲染危險,這在客觀上抑制了孩子參與勞動的熱情。
孩子好奇心強,愛模仿,這其中有他們力所能及的和力所不及的,包括自理范疇的和家務范疇的。他們之所以搶著干,實際上并沒把它們看成是勞動內容,而是覺得“好玩”,是有趣的游戲。家長千萬別錯過孩子這個想干又不大會干的關鍵期,依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因勢利導,放手讓他們自己系鞋帶、扣紐扣、收拾書包書桌、疊衣服、擦桌子、扔垃圾、擇菜、洗碗、切菜、炒菜、修理物品……無論孩子做得好不好,都及時肯定、表揚、鼓勵以強化他們愛勞動的優點,激勵他們越來越愛干,并根據實際情況傳授技藝,幫助他們反復試錯、琢磨、改進。久而久之,孩子就能越干越好,遠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因此,在孩子主動性爆棚的時期,家長絕不可求全責備,橫挑鼻子豎挑眼、潑冷水。
體驗勞動快樂養成勞動習慣
勞動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濃厚的勞動興趣是良好的開端,而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是最終的歸宿。孩子的勞動意識、技巧、能力和習慣,是在日復一日的親身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過程和體驗尤為重要,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家長要巧妙地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抓住衣食住行等勞動實踐機會,將自理項目和家務活兒融入他們的日常安排中,創造機會,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家長耐心指導,循循善誘,把枯燥的勞動變成充滿趣味的活動,比如,告訴孩子拖地時在水中加些花露水有驅蚊效果;用熱水燙一下西紅柿,能輕松剝掉西紅柿皮。了解、嘗試了這些生活小竅門,孩子就容易覺得勞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針對性地反復操練、熟能生巧,每年掌握幾項基本的生活技能,還可能躍躍欲試,探索一些生活小發明。
家庭勞動教育要讓孩子學會怎么做,天天做,而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父母的勞動教育觀念與方法,對于孩子勞動態度和習慣的養成,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周家庭勞動的內容,由孩子選擇一個固定的崗位,如洗碗、掃地、整理自己的房間、周末給家人做一個菜或一頓飯等,每周一次貼出家庭成員所承擔的家務勞動安排,包括家長和孩子各自應做的事情。也可以規定一個家庭勞動日,讓孩子負責安排每個人的任務,事先列出勞動清單,比如,媽媽拖地,爸爸收拾廚房,孩子整理書架;爸爸煮飯燒菜,媽媽打下手,孩子負責端菜、擺碗筷……父母在和孩子一同體驗勞動的過程中,隨時給孩子示范如何規劃做事的程序,能又快又好地實現目標,讓孩子體會合理安排以提高效率。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還需要一家人各司其職,相互提醒,相互關心,相互體諒,創建一個寬松、和諧、愉悅的家庭氛圍,切忌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家務或整理自己的房間,這有可能讓他們從心底深處抵觸勞動。同時,家長也要幫助孩子處理好學習、娛樂,與勞動之間的時間分配,避免勞動成為孩子的負擔。
當孩子完成一項勞動時,家長應及時給予具體的肯定、夸獎,而非籠統地說:“你真棒!”例如,可以告訴孩子:“今天家里大掃除,多虧了你的加入,我們至少提前一個小時結束戰斗?!薄澳憬裉鞄蛬寢寬叩貢r,居然把沙發下面的灰塵都掃干凈了,真仔細?!薄澳阏頃罆r,弟弟也學著姐姐的樣子自己收拾玩具,姐弟倆都愛整潔,真好!”父母這樣評價,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尊重自己的勞動,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能比較持久地保持勞動的熱情。
另外,要愛惜孩子的勞動,比如,當孩子擦地后地板未完全干燥時,家人盡量不走動,避免踩出腳印破壞孩子的勞動成果。如此,孩子也會由己及人,感知家長的辛勞,珍惜父母的勞動付出,推而廣之,就會越來越自律,主動遵守公共秩序,講究社會公德,做一個品德良好的人。
把勞動從日常家務拓展到室外
家長可以拓展家庭勞動教育的范疇。城市家庭在陽臺種植花花草草,西紅柿、黃瓜、草莓等小型果蔬;有條件的家庭,在郊區租賃一小塊地,種些蔬菜水果,周末和假期一家人去田間享受暫時的田園生活,讓孩子觀察植物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果的全過程,親自為它們鋤草、施肥、澆水、收獲,了解植物生長并非看起來那么容易,需要精心照顧,從而懂得珍惜勞動果實,也能提升孩子愛護身邊花草樹木的意識。在家中飼養烏龜、金魚、小鳥、兔子、貓狗等寵物,請孩子負責換水、喂食、洗澡,在照顧生命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了解動物的習性,還能體驗到生命的美好,形成珍愛生命的、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
室外的家庭勞動還可以擴展為周末、節假日帶孩子參加社區組織的植樹、滅蚊蠅、鋤草、掃雪等公益勞動;去敬老院、孤兒院、醫院、圖書館做志愿者,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些都有利于孩子體驗勞動的艱辛與不易,懂得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培養愛心和奉獻精神,收獲勞動和助人的幸福感,是很好的體驗式勞動教育。
愛迪生曾說:“世間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艱苦辛勤的勞動而能夠得到?!奔议L要通過日常生活的言傳身教,將家庭勞動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孩子在親身勞作中掌握多種勞動技能,習慣于服務自我與他人,從而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敬畏勞動,獲得心靈的滿足,擁有贏得未來幸福生活的能力。
- 分享:
- 編輯:崔春婷 ????2022-12-1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