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公共欄目 >
女網時評
應在“感動背后”傾注更多關注
標簽:女網時評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韓亞聰
□韓亞聰
匆忙的旅途中,我們總能與善美人心不期而遇。
近日,在北京客運站,一位哺乳期媽媽為了哄哭鬧不停的孩子,無奈在候車廳喂奶。幾名陌生女子見狀,自發來到這位媽媽旁邊,用自己的身體圍成一堵人墻幫她遮擋。這一幕,感動無數網友,收獲無數點贊。
幾位熱心女士的默默守護令人感佩,源自本能的守望相助無疑是感動人心的。其實,這樣的旅途暖聞并不少見,此前,在廣州飛往紐約的國際航班上,一位老人無法自主排尿,膀胱可能脹破,兩位醫生自制裝置,用嘴吸尿37分鐘救人,醫者仁心獲贊無數。
在困境之中能伸出援手,在危機時刻能挺身而出,對于普通且陌生的人而言,是難能可貴的,塑造著人心向善的社會氛圍,體現出一個社會的道德張力。但與這種個體的溫暖互助相比,整個社會層面的貼心考量以及對公共空間的便利性構建,更能帶給人心安與踏實,更能展現出一個社會的治理效能和治理溫度。
近年來,母嬰室建設在各地已是常態化的民生工程,受到廣泛歡迎,一個對哺乳期女性和嬰幼兒越來越友好的社會環境更加完善,但存在“候車室為哺乳媽媽圍人墻”的現象,雖不能對長期以來的努力“一票否決”,卻也透露出一項公共服務在微觀層面的缺憾?,F實中,母嬰室在一些地方存在數量少、環境差、設施不完備、應急功能不足、常被占用等諸多問題,這項民心工程需要做得更精細一些,更能實現作用的有效發揮。就像此次哺乳媽媽遇到的狀況,如果有移動母嬰室,或是在人流高峰時節有所預案,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無奈之舉。航班上因醫療設施配備不足而引發的感動人心的搶救行動,同樣如此。
面對種種缺憾和善舉,如果說對感動的感同身受是源自內心的善,那么在“感動背后”傾注更多關注,則能夠帶來改變的責任和力量。相關部門也應該從感動之中看到亟待改善之處,找到行動的著力點,真正向問題叫板,才能讓城市建設更具人文關懷,讓公眾收獲別樣的感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