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生活派
有“蝴蝶酥”就是流金歲月
標簽:生活派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沈荻
國際飯店的蝴蝶酥,承載著好幾代上海人的回憶。在過去的很多年里,如果你想選一份價格不貴,卻極具心意的禮物,那上海人一定會向你推薦國際飯店的蝴蝶酥。因為僅是大排長龍也愿意為對方買來美味的這份心意,就已經彌足珍貴了。
■ 沈荻
住在上海市區的朋友要來郊區看我,說幫我帶國際飯店的蝴蝶酥。我說我家附近紅寶石的蝴蝶酥也很好吃。她道,那可是國際飯店的蝴蝶酥??!
我喜歡蝴蝶酥,口感很特別,酥皮層層疊疊,嚼起來齒間清脆,令人放松。不同西餅店出品的蝴蝶酥味道也不太一樣,國際飯店的蝴蝶酥當然也是吃過的,香味足,甜度淡。紅寶石的蝴蝶酥外皮更酥,表皮上粘著一粒粒白糖,更有嚼頭。哈爾濱食品廠、凱司令等老字號的蝴蝶酥也各有千秋。反正,只要是蝴蝶酥,就都是好吃的。
一直覺得蝴蝶酥最適合裹著外套坐在窗前,沖杯咖啡,點心盤里躺著只巴掌大的蝴蝶酥,稚氣的外形,甜蜜的色澤,令人覺得像是對著一朵奶香味的花。想要清淡一點,就配紅茶,紅茶的清芬與蝴蝶酥爛漫的香互為映照,是另一種味覺感受。
忽然想起來,《流金歲月》里,難伺候的蔣家老太太也點名要吃國際飯店的蝴蝶酥,大概足以說明它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
據說,蝴蝶酥起源于中世紀的土耳其。它跨過愛琴海去到歐洲,在法國人手中發揚光大,被稱為Palmier,在法語中的原意是“棕櫚樹葉”,用以形容它獨特的心形外表。在德國,它被戲謔地稱為“豬耳朵”,直至風靡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又隨著輪船登陸中國。
國際飯店的蝴蝶酥,承載著好幾代上海人的回憶。在過去的很多年里,如果你想選一份價格不貴、卻極具心意的禮物,那上海人一定會向你推薦國際飯店的蝴蝶酥。因為僅是大排長龍也愿意為對方買來美味的這份心意,就已經彌足珍貴了。
蝴蝶酥引以為傲的開酥工藝,對中國人來說毫不陌生,這也是它流傳甚廣的原因。歐洲的蝴蝶酥,大多小小一枚,更像是小巧的黃油餅干,據說一開始是用法式千層酥剩下的邊角料制作而成。比較之下,國際飯店的招牌蝴蝶酥,一個足有巴掌大。
查詢國際飯店的資料,發現原來它才是上海的市中心,上海整座城市的平面坐標系,竟是以國際飯店樓頂的旗桿為原點,而這份殊榮,更來自它曾經橫霸半個世紀的“遠東第一高樓”的名頭。
想起幾年前,去外灘閑逛,沿著熙熙攘攘的南京東路步行街一直往西走,經過杜莎夫人蠟像館的牌子,再穿過人民廣場,四周安靜下來,綠意漸濃,也開始聽得到鳥鳴。遠遠地,一眼就看到一座高大的紅棕色建筑,狹而高的墻體,上半部層層收進,猶如瑪雅金字塔的臺階,那就是國際飯店。當時,雖然不知道它在上海歷史中的江湖地位,卻本能地感受到了它的威嚴莊重,那是一種真正經歷過歲月滄桑的氣質。
據說,當年宋美齡曾在這里與美國第一夫人隔著大洋電話閑聊,梅蘭芳在此設宴招待卓別林,蔡元培在這兒過生日宴,主演過《賽金花》的演員英茵在此服毒自殺……既是西方都市的摩登生活在東方世界展露的驚鴻一瞥,亦上演過令小報記者為之癲狂的奇情艷史。這樣的組合,只有在當時的上海才能看到,而國際飯店,就是當時上海灘的一張城市名片。
時間大浪淘沙地改變著一切,而今,國際飯店歸于錦江集團旗下,只評了四顆半星級。和外灘上那些鱗次櫛比的繁華大廈相比,多少有蒙塵之感,像極了那些被歲月埋沒的老人。但看到貝聿銘在一次訪談中說,年少時曾目睹過國際飯店的拔地而起,在他心中種下了建筑師的夢想?;蛘?,被一個城市如此銘記過,熠熠閃光過,已然是最好的青春。
更何況,它還有蝴蝶酥。上海人對國際飯店的依戀,在這一枚小小的蝴蝶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每天一早,國際飯店一樓的“帆聲餅屋”外,規規矩矩地排著隊的老年人,早早地就在等著那一口現出爐的奶味酥香了。除了蝴蝶酥,還有羊角面包、奶油角、鮮奶哈斗,但蝴蝶酥始終最受歡迎。曾經看到一名外地網友說,為了排隊買國際飯店的蝴蝶酥,耽誤了飛機。
其實物流如此發達的年代,一切皆可網購。順豐發出,兩天內到手,蝴蝶酥的色香味還在,并不會像嶺南的新鮮荔枝那般脫水失色。但我理解那種等待蝴蝶酥剛出爐的期待心情,站在街頭,迫不及待地擰開食物袋的封口箔條,蝴蝶酥舉在手上,狠狠咬下去的那一刻,黃油濃稠的奶香氣息瞬間融入口腔,一層層酥脆外皮在齒間簌簌落下,如同衡山路上無聲的梧桐落木,帶著令人眩暈的幸福感,豐滿了一座城市的冬日。那是一種會令厭世的人都生出欲望的感動吧。
- 分享:
- 編輯:李凌霄 ????2023-02-2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