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親子
早教和培訓消費陷糾紛 家長應如何維權?
標簽:親子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劉繁榮
■ 劉繁榮
據統計,我國2024年育兒消費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7.6萬億元。媽媽是育兒群體的絕對主力軍,且全職媽媽育兒占比25%,如此龐大的消費市場中所產生的消費陷阱和法律糾紛也日益突顯,特別是早教和培訓領域,侵權問題頻發。
案例概況
李某為女兒在一家培訓機構繳納了早教系列課程80課時的費用8000元。女兒只上了2節課,三個月后李某卻被告知該機構因沒有合法資質已關門停業,遂找負責人要求退款。該機構負責人一直未予退款,并將李某的微信拉入黑名單。
預交了近萬元的課程費,早教機構不但人去樓空,索要退款也遭遇困難。事后,李某不得不將該早教機構訴至法院。法院進行了缺席審理,最終判決該早教機構敗訴,退還相應費用。
律師說“法”
早教及培訓機構目前存在諸多經營問題,如缺乏監管、不誠信經營、培訓機構及從業人員無相應資質,并且實踐中多數都采用預付費制,即消費者往往是在接受服務前支付全部服務費用,上述問題極易產生大量法律糾紛。同時育兒消費糾紛案件往往涉及多數特定群體,此類糾紛極易產生群體性訴訟。
消費前做好資質審查。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校外培訓機構必須經審批取得辦學許可證后,登記取得營業執照(或事業單位法人證書、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才能開展培訓?!备改笐ㄟ^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網站對早教機構的備案資質進行查詢,盡量選擇實力較強、信譽較好的服務機構;可以要求經營者出示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及相關授權手續,充分了解經營者背景。
簽訂書面合同??陬^承諾難以記錄具體約定的內容,簽訂書面合同能有效規范承諾和履行的過程,從而降低違約風險,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合法權益。對于合同中模糊用詞應要求經營者進行解釋說明;對于合同中存在“課程一經開始,概不退費”的條款以及“最終解釋權”等霸王條款應屬無效。書面合同中針對雙方身份信息、具體權利義務內容、違約責任以及管轄法院的明確約定對日后維權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注意留存消費證據?!兑庖姟愤€規定,“嚴格執行國家關于財務與資產管理的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币虼?,對于早教機構違規或變相收取的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消費者應慎重考慮,并有權依法予以拒絕。建議消費者不要一次性預交大額費用。
此外,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或是接受服務過程中,應注意保留相關證據資料,如要求開具正規發票,索要繳費憑證和具體課程表,保留通話錄音,保留微信、短信或APP、公眾號等截圖,留存相關視頻影像資料等,以上相關資料都可以成為維權過程中非常有利的證據。
合理合法集體維權。集體維權存在共同的合同基礎,共同的利益需求。消費者自發地組織起來維護相同的權益,不但相互之間可以幫忙取證和佐證,還可以使維權的成功率得以大幅提高。
消費者維權途徑
一是與培訓機構協商解決。推舉家長代表與培訓機構負責人溝通,尋求解決辦法。例如針對有資質但經營確有困難的培訓機構,可以采用“云”服務,通過提前錄制的視頻等方式繼續完成培訓內容;對于確實無法繼續開展培訓的機構或是根本無資質的培訓機構,可以請求解除合同,退還相應費用。
二是向當地教育監管機構投訴。凡取得辦學許可證的機構均受到教育部門的監管,且相對正規并具備一定實力,不會輕易跑路。這類培訓機構想繼續在該行業辦學,會比較注重自身名譽。如消費者遇到合法權益被侵害的情況,可以向當地教育機構的監管部門進行舉報或投訴的方式尋求解決。
三是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投訴或撥打12345反映情況。政府部門對于容易引起群訪群訴糾紛的投訴均予以高度重視,并且上述部門“接訴即辦”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高效快速的解決相關問題。
四是對于涉及刑事詐騙的通過報警解決?,F實中還存在一些培訓機構并不是真的以開展辦學為目的,而是通過大規模宣傳、不斷招生的模式,在收取高額培訓費后立馬跑路。這種行為已構成刑事上的詐騙罪,任何受害的消費者均應及時向警方進行報案,尋求幫助。
五是提起民事訴訟。在上述各種方法均無法有效解決糾紛時,消費者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果家長們已經注意保留相應證據,在繳納了相關學費卻遭遇培訓機構未正常提供服務的情況下,法院依法會支持消費者提出的解除合同、退還相應學費以及支付違約金的主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