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觀點
新一輪全球糧食危機下的性別不平等及其應對之策
標簽:觀點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胡玉坤
在多重世界危機的疊加激蕩之下,新一輪糧食危機席卷了世界各地許多國家。最貧窮而脆弱的群體尤其是婦女深受其害。這凸顯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2015年一致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2(零饑餓)和目標5(性別平等)都偏離了軌道。加大力度整合這兩個緊密相連的未竟目標,其緊迫性已變得不言自明。除了緊急救助困在糧荒中的婦女及其家人,還需從長計議打出一套務實有力的“組合拳”。
■胡玉坤
在多重世界危機的疊加激蕩之下,新一輪糧食危機席卷了世界各地許多國家。最貧窮而脆弱的群體尤其是婦女深受其害。新一波全球糧食危機仍在持續。這凸顯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2015年一致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2(零饑餓)和目標5(性別平等)都偏離了軌道。加大力度整合這兩個緊密相連的未竟目標,其緊迫性已變得不言自明。
全球糧食危機加劇了性別不平等
環顧全球,在糧食生產、供給、獲取和消費各個領域,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性別不公平現象。在全球糧食危機的沖擊下,貧弱婦女不成比例地受到了糧食不安全和饑餓的傷害。2022年出爐的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報告揭示,2021年全球受饑餓影響的人口數高達創紀錄的8.28億。2021年,全世界面臨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態的女性占31.9%,相比之下,男性的這一比例為27.6%,兩者相差4.3個百分點。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性別差距仍在持續擴大。2022年國際人道主義組織CARE推出的一份報告揭示,2021年,在全球8.28億受饑餓影響的人口中,有約59%是女性。2018年,遭遇糧食不安全的婦女接近1800萬人,到2021年,女性比男性多出1.5億。這清楚地表明2018年以來,兩性之間的糧食安全差距驟增約8.4倍。
這場糧食危機也衍生出了一些社會性別問題。例如,女童輟學、早婚乃至強迫婚姻等現象增多?;谛詣e的暴力及其他形式針對女性的暴力侵害也因糧食匱乏而滋長。家庭暴力隨糧食告罄的壓力而激增便是一個例證。再如,由于缺糧,懷有身孕和哺乳期的女性和生長發育中的女童,也不得不減少餐數和食物攝入量。而這些特殊女性群體遭受營養不良和饑餓的困擾,有可能會對后代構成無可挽回的損害。
綜上可見,無論家里抑或家外,全球性別平等皆因這場災難性的糧食危機而出現了退步。然而,迄今所暴露的負面影響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很顯然,婦女的饑餓和營養不良狀況既是性別不平等的原因,也是其后果。
婦女不成比例地受到糧食不安全的危害
眼下這一波全球糧食危機降臨在一個世界各地緊密相連全球化時代它還是繼新冠病毒大流行、氣候變化加劇以及俄烏沖突爆發后釀成的一場危機。持續三年的世紀疫情重創了女性密集性行業,婦女再就業前景令人擔憂。近年來,伴隨地球不斷暖化,一些欠發達國家的農業飽受各種極端天氣的傷害更不必說俄烏戰事導致了全球糧價飆升,也觸發了國際供應鏈中斷,給眾多糧食進口國造成了沖擊。這些混合性的多重威脅凸顯了全球糧食供給和保障系統的脆弱性和復雜性。
這些深層次挑戰對于貧弱人群尤其是貧弱婦女獲得食物構成了威脅,并給她們帶來巨大痛苦。從性別棱鏡來審視這場全球糧食危機,貧弱婦女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在勞動力市場,婦女維持生計會變得更加艱難。貧弱婦女多半游離在正規就業之外,在生存競爭中處于不利境地。由于缺乏平等的經濟機會和競爭機會,婦女往往難以與男性比拼,受限于社交活動狹小,并且常被排斥在男性主導的決策機構之外,她們獲取信息的機會和渠道與男性比也相形見絀。除了兩性的收入差距,女性小農也缺乏機會獲得資金、培訓及兒童照料等服務。即便有農業和糧食補貼,婦女們也未必能平等受益。
在家庭內部,作為“天選做飯人”的婦女承壓最大。除了有酬和創收活動,婦女還得承擔繁重的無酬家務勞動。危機之下,確保全家人吃上飯成為許多貧弱婦女不堪承受之重。低下的社會地位也會削弱她們在食物問題上討價還價的能力。在某些地方,貧弱婦女通常最后吃飯,吃得最少也最差一直是常態。由于根深蒂固的歷史包袱和文化規范,當糧食告罄時,婦女們寧愿自己忍饑挨餓,也會竭盡所能去滿足子女和丈夫的食物需求??傊?,不公平待遇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強化其他成因,致使婦女陷入劣勢、貧困和饑餓的惡性循環之中。
上述事實說明婦女不成比例地受到糧食不安全的危害。性別不公平加劇了糧食不安全和饑餓,反之亦然。這與婦女作為全球糧食保障的主力軍和家庭食物主要管理者的角色極不相稱。國際社會和相關國家亟須對上述一些制度性和結構性障礙進行深層次反思并據此采取得力行動。
打出一套務實有力的“組合拳”必不可少
當糧食匱缺成為一個嚴峻現實時,挨餓就不單純是貧弱婦女所面對的唯一挑戰。以往主要著眼于人道主義援助的碎片化干預顯然是不夠的。除了緊急救助困在糧荒中的婦女及其家人,還需從長計議打出一套務實有力的“組合拳”。
第一、促進婦女尤其是農村婦女的經濟賦權。鑒于婦女在全球糧食保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農業女性化”的普遍現實,促進婦女的賦權至關重要。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政策及相關干預舉措,以消除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歧視,優化勞動就業的環境。大量證據表明,當貧弱女性有了機會創收并對家庭收入擁有更大發言權時,食物、營養、保健及子女教育等問題便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投入。
第二、擴大普惠性的社會保護。在一些欠發達國家,政府往往傾向于限制或削減惠及婦女和兒童的社會保護措施。建立健全社會安全網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護,是許多國家亟待補齊的一塊“短板”。
第三、加大努力制止各種形式基于性別的暴力侵害。這場糧食危機增加了家里家外基于性別的暴力風險。預防干預盡管棘手,卻極其必要。為女性暴力受害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身心保健服務及法律援助服務同樣必不可少。
第四、強化對婦女團體和網絡的支持。親鄰守望相助遠勝于各自為戰的“自?!毙袆?。婦女團體和組織有望成為抱團取暖,共度時艱的平臺,為最有需求的婦女輸送信息或資源,并有助于開展分擔勞動與育兒責任、組織交通及獲取信貸等集體行動。
第五、提升女性領導力,拓展婦女和婦女組織平等而有意義地參與各級決策的能力。婦女的“缺席”意味著她們的聲音和訴求有可能被淹沒或被排除在解決危機的決策之外。唯有傾聽缺乏話語權和影響力的貧弱婦女的聲音,干預舉措才能更加公平而有效。
第六、構建積極的性別規范和理念。將家務勞動視為婦女的“天職”卻對其食物貧困視而不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痼疾。這個長期工程有待男性的支持和合作。促進性別平等的文化轉變有助于喚起對婦女經濟貢獻尤其是不計入GDP的婦女再生產勞動的重新思考和評價。
第七、收集按性別分列的糧食危機信息與數據。認清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這有助于設計性別敏感的干預措施與援助項目,監測并評估危機應對方案是否瞄準并惠及婦女,從而避免適得其反的“性別盲”行動。此舉也有益于為精準決策和施政提供數據支撐。
概言之,本輪全球糧食危機衍生出的性別不平等侵害了婦女的福祉和權利。要想制止這場全球危機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們必須正視全球糧食危機對婦女和女童造成的不公平影響并付諸切實行動。性別平等不僅是一項基本人權,也是具有韌性和可持續的全球糧食保障系統的一塊基石,因此,性別平等也必須成為應對此次全球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案的一個重要元素。
(作者為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博導)
評論